- Physicians
- Clinics
- TCM
- Western GP
-
Fees
-
Deals & Privileges
- About & Resources
- Contact Us
您是否常常感到以下困扰:明明没有做什么重活,却总是疲倦乏力;稍微活动一下,就气短胸闷;比别人更容易感冒,而且恢复得很慢?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么从中医的角度来看,您很可能遇到了“气虚”的问题。新加坡贡方堂TCM丘保润医师指出,气虚是中医常见的一种体质状态,主要指人体内的“气”不足,导致脏腑功能衰退,抗病能力减弱。
气虚的典型症状:自查一下您占了几条?
1.精神不振,疲劳乏力:这是最核心的症状。总感觉提不起精神,浑身倦怠,即使经过充分休息后,疲劳感也不能完全消失。
2.呼吸短促,少气懒言:稍微走几步路、爬几层楼就会气喘吁吁,感觉气不够用。平时不喜欢多说话,说话声音低弱。
3.容易感冒,自汗不止:免疫力下降,天气稍有变化就容易感冒。平时不活动也会不自觉地出汗,称为“自汗”,尤其在白天。
4.食欲不振,腹胀便溏:脾胃是“气血生化之源”,脾气虚会导致消化功能减弱,出现食欲差、饭后腹胀、大便稀溏不成形。
5.面色萎黄,舌淡苔白:气血无法上荣于面,面色会显得苍白或萎黄,缺乏光泽。观察舌头,会发现舌质淡嫩,舌边有齿痕。
中医如何调理气虚?多管齐下,把“气”补回来!
调理气虚的核心原则是“补气”,但需根据具体脏腑辩证施治,最常见的是补益肺气和脾胃之气。
1. 中药调理:辨证施治是根本
中医会根据您的具体表现,选用经典的补气方剂,如四君子汤(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) 或补中益气汤等。这些方剂能有效补充脾胃之气,从源头解决气血生化不足的问题。
2. 饮食养生:食疗是最好的日常补品
饮食上应遵循“健脾益气”的原则,多吃性平、味甘的食物。
主食推荐:大米、小米、燕麦、糯米。
肉类推荐:牛肉、鸡肉、鱼肉。
蔬菜推荐:山药、土豆、南瓜、香菇、胡萝卜。
药食同源:黄芪(煲汤)、党参、红枣、桂圆。
推荐食疗方:黄芪红枣粥、山药排骨汤。坚持食用,能温和地滋养脾胃,补中益气。
3.艾灸与针灸
在专业医师的操作下,艾灸关元、气海、足三里等穴位,能借助艾草的热力温通经络,大补元气。针灸也能有效刺激经络,激发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,改善气虚状态。另外还可常按补气要穴:每日按揉足三里(健脾益气)、气海(补益元气)、涌泉(补肾益气)等穴位,每穴3-5分钟,长期坚持效果显著。
医案
患者:方女士,40岁,办公室职员。
主诉:持续倦怠乏力3月余,加重两周。
症见:神疲乏力,少气懒言,稍动则气短汗出,食欲不振,食后腹胀,大便溏薄。面色萎黄,舌质淡,边有齿痕,
苔薄白,脉细弱。
诊断:辨病为“虚劳”,辨证属脾胃气虚证。
治法:健脾益气。
方药:加减四君子汤主之。
党参15g,炒白术12g,茯苓10g,炙甘草6g,黄芪15g,山药15g,陈皮6g。共7剂,每日1剂,水煎温服。
医嘱:嘱其饮食清淡,避食生冷,规律作息,避免劳累。
反馈: 调理三周后,精神转佳,气短汗出明显减轻,食欲增进。守方续进7剂,诸症悉平。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