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Physicians
- Clinics
- TCM
- Western GP
-
Fees
-
Deals & Privileges
- About & Resources
- Contact Us
每月那几天,小腹如刀绞、冷汗直冒、寸步难行...痛经,这个困扰无数女性的“每月劫难”,真的只能靠止痛药硬扛吗?中医告诉你:痛,是身体发出的警报!盲目止痛如同掩耳盗铃,揪出根源才能彻底解脱。
痛从何来?中医解码痛经的四大“幕后黑手”
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妇科专家丘保润指出,中医将痛经称为“经行腹痛”,其核心病机可概括为 “不通则痛”与“不荣则痛”。根据临床大数据,以下四种证型最为常见:
1.气滞血瘀(占比最高!职场女性多发)
罪魁祸首: 压力山大、情绪抑郁 → 肝气郁结 → 气行不畅 → 血行受阻 → 瘀血内停胞宫。
疼痛特点: 经前/经初小腹胀痛、拒按,痛感如针刺或刀绞,经血紫暗、血块又多又大,血块排出后痛减。常伴乳房胀痛、烦躁易怒。
舌脉指纹: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,舌下静脉粗黑迂曲,脉弦涩。
2.寒凝血瘀(贪凉女孩的痛)
罪魁祸首: 经期淋雨、贪食冷饮、空调直吹 → 寒邪入侵胞宫 → 血液遇寒则凝 → 寒瘀阻滞脉络。
疼痛特点: 小腹冷痛、得热则舒,严重时疼痛如绞,经量偏少、色深暗夹大量血块,畏寒怕冷,手脚冰凉。
舌脉指纹: 舌淡苔白,脉沉紧。
3.气血虚弱(体虚女生的隐痛)
罪魁祸首: 节食减肥、过度劳累、久病体虚 → 气血生化不足 → 胞宫失于濡养 → “不荣则痛”。
疼痛特点: 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、绵绵不休、喜揉喜按,经血色淡质稀,面色苍白,神疲乏力。
舌脉指纹: 舌淡苔薄,脉细弱。
4.湿热瘀阻(南方湿热环境多见)
罪魁祸首: 嗜食辛辣肥甘、居住潮湿 → 湿热内蕴 → 下注胞宫 → 与血搏结 → 湿热瘀阻。
疼痛特点: 经前小腹灼热胀痛,经血深红粘稠、有异味,平时带下黄稠,口苦咽干。
舌脉指纹: 舌红苔黄腻,脉滑数或濡数。
中医治疗痛经的第一经典名方,帮你摆脱经期困扰
针对以瘀血阻滞胞宫为核心病机的痛经(气滞血瘀型、寒凝血瘀型),丘保润医师尤其推崇医圣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中的千古名方——桂枝茯苓汤,并善用其“温通并行,化瘀消癥”之力,屡获佳效,
桂枝茯苓汤由桂枝,茯苓,牡丹皮,赤芍,桃仁,甘草组成。具有活血化瘀、缓消癥块的功效,尤其适合因血瘀引起的痛经,能有效改善经血暗紫、有血块、小腹刺痛等症状。
方中桂枝能温通经脉,散寒行滞。如同阳光融化冰雪,为血液运行提供动力,直击寒凝血瘀。
茯苓能健脾渗湿,宁心安神。杜绝湿聚成痰助瘀,同时缓解痛经伴随的烦躁焦虑。
丹皮能清热凉血,活血散瘀。清解瘀久可能化生之郁热,使瘀去而不留热。
桃仁能破血逐瘀,润肠通便。强有力的活血药,专攻胞宫瘀血硬结。
芍药(多用赤芍)能活血祛瘀,缓急止痛。直接松弛痉挛的子宫平滑肌,缓解剧痛。若血虚明显可改用白芍养血柔肝。
甘草不仅能够益气补中、缓急止痛,还可以调和诸药的药性。
加减妙用:
气滞显著(胀痛、乳胀):加香附12g、郁金10g、延胡索15g。行气解郁,气行则血行,止痛力倍增!
寒邪深重(冷痛、畏寒):加小茴香6g、艾叶6g、吴茱萸3g。增强温经散寒之力,暖宫驱寒。
瘀血顽固(痛剧、血块多):加蒲黄10g(包煎)、五灵脂10g(失笑散),或 三棱6g、莪术6g。破瘀消积力更强。
兼有湿热(苔黄腻):加红藤15g、败酱草15g、薏苡仁30g。清热利湿,化瘀解毒。
医案
患者:邓女士,28岁。
主诉:痛经8年,进行性加重。每次经前1天至经期第2天小腹剧痛如刀绞,必须服用强效止痛药,严重时呕吐、冷汗淋漓无法上班。经色紫黑,血块多且大如硬币,血块排出后疼痛稍缓。平素情绪急躁,经前乳房胀痛明显。曾服西药效果不佳。
初诊:面色晦暗,舌质紫暗、边尖瘀点密布,舌下络脉粗黑怒张,脉弦涩有力。
证属:气滞血瘀,胞脉严重痹阻。
治以:活血化瘀。
开方:桂枝茯苓汤加减。
方药:桂枝10g, 茯苓15g, 丹皮12g, 桃仁12g, 赤芍20g (重用活血止痛)。醋香附15g (疏肝理气), 延胡索20g (行气止痛), 蒲黄10g (包煎), 五灵脂10g (增强破瘀止痛 - 失笑散)。
用法:经前7天开始,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7-10剂。
医嘱: 经前及经期严格忌食生冷、保持心情舒畅、避免熬夜。
结果:首月服药后经前乳房胀痛减轻50%,经期腹痛程度减轻约40%,血块变小变少,未再呕吐,止痛药减量服用一次;第二月经前不适感轻微,经期腹痛显著减轻(VAS评分从9分降至4分),仅第一天需服一片普通止痛药,血块明显减少、颜色转暗红。第三月月经来潮顺畅,小腹仅有轻微酸胀感(无需服止痛药),血块基本消失,经色鲜红。舌质转淡红,瘀点减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