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Physicians
- Clinics
- TCM
- Western GP
-
Fees
-
Deals & Privileges
- About & Resources
- Contact Us
很多人都有脚气病,那种钻心的痒、难看的水泡、反复的脱皮,不仅影响生活,更让人尴尬。为什么脚气总是找上我?

脚气什么原因造成的?
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皮肤科专家丘保润指出,现代医学认为脚气是由真菌感染引起,但在中医理论中,脚气的发生源于内在的脏腑功能失调,给了“湿、热、毒”等邪气可乘之机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。
1.湿热下注:这是最常见的原因。经常饮食不节,嗜食辛辣油腻、甜食或饮酒,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受损,湿热内生。湿性重浊,趋于下行,积聚在双脚,便为真菌提供了滋生的“温床”。
2.脾虚湿盛:本身脾胃虚弱,不能正常运化水湿,导致体内湿气过重。这类人群不仅容易有脚气,还可能伴有身体困重、食欲不振、大便稀溏等症状。
3.外感湿邪:长期居住在潮湿环境,或双脚经常处于闷热潮湿状态(如穿不透气的鞋袜),外部湿邪侵袭人体,与内湿相结合,从而诱发脚气。
脚气常见症状分型,你是哪种?
1.水疱型:脚趾缝、脚底出现散在或群集的小水疱,水疱壁厚,不易破裂,伴有明显瘙痒,抓破后可能继发感染;
2.糜烂型:脚趾缝皮肤发白、湿润、糜烂,伴有渗液,瘙痒剧烈,走路时因摩擦疼痛明显,易继发细菌感染;
3.鳞屑角化型:足底、足跟或边缘出现增厚、粗糙、脱屑,皮肤纹理加深,冬季可能出现皲裂,瘙痒相对缓和但顽固难消;
4.混合型:同时出现以上两种或多种症状,常见于病程较长、反复发作者。

脚气中医怎么治疗?
针对脚气“内有湿气、外有真菌”的特点,丘保润医师推荐“内服 + 外用”双管齐下的调理方案,既能清除体内湿热根源,又能直接抑制体表真菌,效果更稳固。
1. 内服方:萆粟渗湿汤,清热利湿、健脾祛湿
萆粟渗湿汤由萆粟10g,薏仁30g,黄柏15g,赤苓15g,丹皮15g,泽泻15g,滑石30g,通草5g组成。
萆粟渗湿汤是中医治疗湿热下注所致皮肤病的经典名方。其核心思路是通过健脾、利湿、清热的中药,将体内积聚的湿热邪气从小便排出,从而改变真菌赖以生存的“内环境”。
方中萆薢利湿去浊、祛风除痹,是清除脚部湿热的核心药材,能从根源减少脚汗、缓解异味;
薏苡仁健脾渗湿、清热排脓,既能辅助萆薢祛湿,又能修复糜烂的脚部皮肤;
黄柏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,针对湿热引发的脚痒、红肿,能快速减轻炎症反应;
茯苓利水渗湿、健脾宁心,强化脾胃运化功能,避免湿气反复下注;
丹皮、泽泻、滑石进一步清热凉血、利水消肿,帮助排出体内多余湿热,巩固调理效果。
通草甘淡渗湿,引药下行,如同向导,带领诸药直达下肢。
诸药合用,共奏清热利湿、化浊解毒、祛风止痒之效。从内部清理了“湿热”的根源,体表的瘙痒、糜烂、异味等问题自然迎刃而解。

2.外用药:贡方堂御足膏,直达病所抑菌止痒
在内调的同时,配合外用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,可以迅速缓解症状,抑制真菌。
优势:贡方堂御足膏精选多种具有清热燥湿、杀虫止痒功效的中草药成分制成,药性温和且渗透力强。它能快速缓解瘙痒、红肿,帮助修复受损皮肤,与内服药形成“内外夹击”之势,彻底清除病邪。

医案
患者:王先生,32岁。
主诉:双足脚气反复发作5年余,近2周加重。表现为趾缝糜烂、渗液,表皮发白脱落,瘙痒剧烈,夜间尤甚,伴有明显脚臭。自行使用多种抗真菌药膏,停药即复发。
初诊:查体可见其三、四趾间皮肤浸渍发白,基底潮红,有少量渗液,双侧脚底散布小水疱。舌质红,苔黄腻,脉滑数。
辨证:湿热下注,毒邪浸淫。
内服方:五味消毒饮合四妙丸加减。
中药方:金银花15g、野菊花10g、蒲公英15g、紫花地丁10g、天葵子10g、黄柏12g、苍术10g、牛膝9g、薏苡仁30g、地肤子15g、白鲜皮12g。共7剂,每日1剂,水煎分两次温服。
外用方:贡方堂御足膏。每日早晚各一次,洗净擦干双脚后,取适量膏体均匀涂抹于患处及周围皮肤,重点照顾趾缝区域。
二诊:7天后患者反馈瘙痒感减轻约七成,渗液停止,糜烂面开始收口,脚臭大为缓解。舌苔由黄腻转为薄黄。调整方药,减少清热解毒药量,加入白术、茯苓各10g以健脾固本,防止湿邪再生。续服7剂,御足膏继续使用。
结果:患者趾缝皮肤已恢复正常,水疱消失,瘙痒感完全消除。
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