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Physicians
- Clinics
- TCM
- Western GP
-
Fees
-
Deals & Privileges
- About & Resources
- Contact Us
月经量突然变少了,是气血不足、宫寒?还是卵巢早衰?事实上,月经量的多少与许多因素有关。那月经过少、有血块怎么调理?

首先,了解一下月经量多少叫“少”?
经期时间缩短, 1-3天就没了。
1次月经总量不能浸透1张日用型卫生巾,甚至点滴即净,有些人只需要用护垫。
经期不足2天或较自己既往经量减少1/2,表现为点滴出血。
自测一下,如果你三个当中你占了一个,那就是月经偏少哦。
1、多次宫腔操作导致子宫内膜受损
如多次人工流产、放环取环手术造成子宫内膜损伤、宫腔粘连等。
2、内分泌异常
女性生殖道内分泌问题:如多囊卵巢综合征、高泌乳素血症、卵巢功能减退等。其他内分泌疾病:甲状腺功能减退、桥本甲状腺炎、甲亢、糖尿病。
3、炎症
子宫内膜炎、子宫内膜结核、盆腔炎,也可能导致月经过少。
4、精神压力、情绪变化相关
工作压力、生活变故等,均会影响我们大脑调节内分泌的指令,而导致月经量少甚至不来月经。
5、饮食运动影响
营养不良,偏食;或过度运动、控制体重,可引起月经量少,严重时可导致闭经。

中医认为“经水出诸肾”,月经正常需依赖肾气充盛、肝气疏泄、脾运健旺及气血充盈。
造成月经量少的原因主要是这四种情况:血虚,肾虚,痰湿,气滞血瘀。
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妇科丘保润指出,中医认为月经过少病因有实有虚,虚者精亏血少,冲任气血不足,使经血来源不足,实者由于受寒或素体痰湿,冲任气血不畅,也表现为月经过少。
在日常生活中,气血虚者,多吃大枣、当归、肉制品等;肾气不足者,平时多吃桑椹、山药、韭菜等;气滞血瘀者,平时多吃当归、川芎等药食同源的食物。
中医汤剂以补肾养血、活血调经为治则。
中医辨证论治将月经过少分成肾虚证、血虚证、血瘀证、痰湿证等。
经少伴腰膝酸软,头晕耳鸣,足跟痛, 或小腹冷者,多属肾虚,治以补肾养血,方用归肾丸。
经少伴小腹隐痛,头晕眼花,心悸怔忡, 面色萎黄者,多属血虚,治以益气补血,方用滋血汤。
经少有血块,小腹胀痛,血块排出后减轻,舌紫暗有瘀斑, 脉涩者,多属血瘀,治以活血化瘀,方用桃红四物汤。
经少质黏,形体肥胖,胸闷呕恶,或伴白带多、黏,苔腻, 脉滑者多属痰湿,治以燥湿化痰,方用苍附导痰丸。

针刺
针刺是通过辨证选取相应的穴位,疏通经络,调理脏腑功能,改善气血状态,从而起到调理月经的作用。
艾灸
悬空灸主要针对宫寒、小腹冷、月经量少、痛经、性欲低下、卵巢早衰等,改善阳虚体质。
耳穴刺激
对于月经量少,可选取子宫、内生殖器、盆腔、内分泌等为主穴,通过刺激耳穴可以影响相应部位的功能状态。
穴位按摩
每天按揉5分钟:
• 血海穴(膝盖内上方)——调血要穴
• 三阴交(内踝尖上3寸)——肝脾肾同调
• 太冲穴(足背第1-2跖骨间)——疏肝解郁
中药浴足
脚底密集分布许多穴位和反射区,与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相对应,中药泡脚时,药物成分通过皮肤渗透,刺激相应的穴位和反射区,起到激活经络、调整阴阳的作用,同时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毛细血管吸收入血,发挥药理作用。

患者,女,29岁,月经量少2年。
现症:月经量少,头晕,血块(暗-红),心烦气躁,无口干口苦,怕冷,怕热,易出汗,睡眠浅,便秘,小便偏少,疲劳 舌淡红苔白腻有点刺,脉沉细无力
诊断:月经量少
处方:当归10g 白芍10g 川芎10g 白术30g 茯苓20g 泽泻10g 桂枝10g 炙甘草6g 制附子10g 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
复诊:服药后睡眠稍好转,头晕,疲劳好转,二便可,月经量变多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