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Physicians
- Clinics
- TCM
- Western GP
-
Fees
-
Deals & Privileges
- About & Resources
- Contact Us
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,很多人明明也没吃多少甜食,但体检报告单上“血糖”那个箭头却悄悄的每年都在往上攀升,平时也总是感觉口干舌燥,抱着水杯猛喝还是不解渴,身体还特别容易累,注意力也不太集中。新加坡贡方堂TCM丘保润医师指出,在现代医学中,“血糖高”是诊断糖尿病的关键指标。在中医理论里,虽然没有“血糖”这个概念,但早就已提出了“消渴”或“消瘅”的病名,其症状多饮、多食、多尿和体重减轻,与糖尿病临床表现高度吻合。

血糖高的危害有哪些?
长期血糖控制不佳,在中医看来就是“久病入络”,痰瘀之邪阻塞了人体的经络和血管。
对微血管的危害:
眼部病变(视物模糊、白内障): 肝开窍于目,肝肾阴虚,目失所养。
肾脏病变(糖尿病肾病): 肾精亏耗,固摄无权,精微外泄(蛋白尿)。
对大血管的危害:
心脑血管疾病: 痰瘀阻塞心脉则胸痹(冠心病),阻塞脑络则中风。
对神经的危害(肢体麻木、疼痛): 气血无法濡养四肢,所谓“不通则痛,不荣则麻”。
糖尿病足: 气阴两虚至极,阴损及阳,阳气无法温煦末端,加上湿热毒邪侵袭,导致溃烂坏疽。
中医如何看待血糖升高?
中医认为血糖高的核心在于“本虚标实”。本虚是根本,指脾肾两虚。脾虚导致运化失常,吃进的营养无法被有效利用,堆积在血液中成为“糖浊”。肾虚则阴液亏损,产生虚火,加剧口渴、多饮、多尿等“三多”症状。
标实是表现,指燥热、痰湿与瘀血。
阴虚生燥热,让人口干舌燥、总想吃喝。
脾虚生痰湿,与虚火灼津产生的瘀血相互结合,阻塞经络,最终引发各种并发症。
简单来说,血糖高是一个从脏腑虚弱开始,逐渐发展为体内燥热、痰瘀互结的复杂过程。

中医如何“降血糖”?
中医的目标并非单纯降低血糖指数,而是 “调理身体环境” ,恢复脏腑平衡,使身体自己能正常处理糖分。
清热润燥、益气养阴、活血化瘀为治疗核心,根据不同阶段,侧重点不同。
早期(燥热为主): 重点清热生津。中期(气阴两虚): 重点益气养阴,佐以活血。后期(阴阳两虚兼瘀血): 滋阴温阳,活血通络。
今天丘医师给大家带来一款经典方玉女煎加减,玉女煎出自《景岳全书》,原本用于治疗阴虚胃热之牙痛。因其具有清胃热、滋肾阴的功效,与糖尿病早中期“阴虚燥热”的病机高度契合,故常被用作基础方进行加减。
组成与剂量:生石膏(15-30克): 清泻胃火,为君药。直折体内炽热的“火”。熟地黄(15-30克): 滋补肾阴,为臣药。补充体内亏损的“水”。麦冬(12克): 滋阴润肺,清心除烦。协助熟地滋阴,并润肺止渴。知母(9克): 清热泻火,滋阴润燥。协助石膏清火,又能助熟地滋阴。牛膝(9克): 引火下行,补益肝肾。使上炎之虚火下行,同时强健筋骨。本方构思巧妙,石膏与知母搭配,重在清“阳明胃热”,解决多食易饥的问题;熟地黄与麦冬搭配,重在滋“少阴肾阴”,解决口渴多尿的问题;牛膝作为引经药,承上启下。全方共奏 “清火补水” 之效。
临床加减:若气虚明显(乏力、气短),加太子参、黄芪。若瘀血迹象(舌有瘀斑、肢体麻木),加丹参、川芎、赤芍。若血糖持续较高,可加黄连、葛根、天花粉等现代药理证实有辅助降糖作用的中药。

医案
患者:刘先生,52岁,企业主管。
主诉:确诊2型糖尿病1年,口服二甲双胍,但空腹血糖仍在8.5-9.0 mmol/L徘徊。自觉口干舌燥,尤其夜间需起床喝水,容易饥饿,乏力,大便偏干。舌红,苔少,脉细数。
辨证:阴虚燥热,气阴两伤。
治法:清热生津,益气养阴。
方药:玉女煎合生脉散加减,7剂,西药照常服用。严格控制饮食,忌甜食、油炸。
反馈:一周后,口干、易饥明显改善,体力好转。复查空腹血糖7.2 mmol/L。原方去石膏,加山药15g巩固治疗。一月后,症状基本消失,空腹血糖稳定在6.5-7.0 mmol/L之间。
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