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Physicians
- Clinics
- TCM
- Western GP
-
Fees
-
Deals & Privileges
- About & Resources
- Contact Us
在日常生活中,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,每天好像也没干什么重活,但就是提不起劲儿,能坐着绝不站着,能躺着绝不坐着?或者,明明饭量没变,但肚子总感觉胀胀的,大便也不那么听话,老是软塌塌的不成形,脸色也是十分暗沉?如果以上你都中了,这很可能就是咱们中医常说的 “脾虚” 在作怪!

何为脾虚?
新加坡贡方堂TCM丘保润医师指出,在中医理论中,“脾” 被视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。脾主运化,一方面运化“水谷精微”,即将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气血能量,输布全身;另一方面运化“水湿”,参与体内水液的代谢。因此,脾虚的核心就是“运化功能减退”。
导致脾虚的原因有很多,主要包括:
饮食不节:暴饮暴食、过食生冷寒凉、肥甘厚腻之物,都会损伤脾气。
劳累过度:长期体力或脑力透支(思虑伤脾),消耗气血,导致脾虚。
久病体弱:大病、久病之后,正气耗伤,常会累及于脾。
先天禀赋不足:天生体质较弱,脾胃功能本身就不强。
脾虚的常见症状有哪些?
消化系统症状:
食欲不振:不想吃饭,吃一点就饱。
饭后腹胀:饭后感觉腹部胀满,尤其是下午。
大便异常:大便稀溏、黏马桶,或时而便秘时而腹泻。
口气不清新:口中淡而无味或发甜。
形体与精神症状:
神疲乏力: 总感觉疲倦、昏昏欲睡、少气懒言。
身体消瘦或虚胖: 因吸收差而消瘦;或因水湿内停,身体浮肿、肌肉松软。
面色萎黄: 脸色发黄、黯淡无光,缺乏血色和光泽。
其他相关症状:
舌象:舌体胖大,舌边有齿痕,舌苔白腻或滑。
脉象:脉象细弱无力。
女性带下: 白带量多、质稀。

中医如何调理脾虚?
根本原则是 “健脾益气” ,并根据兼夹症状进行加减。
艾灸:艾灸具有温阳散寒、补气行血的功效。常用穴位有 足三里、中脘、神阙、脾俞等。
针灸:通过刺激穴位,疏通经络,调节脾胃功能。
中药方剂:这是核心手段,通过内服中药,直接调理脏腑功能。在众多健脾方剂中,丘医师尤其推荐四君子汤,它是补气健脾的“祖方”和基础方,药性平和,犹如谦谦君子。四君子汤的配伍非常精妙,它由人参9克,白术9克,茯苓9克,灸甘草6克组成,人参补气,白术健脾,茯苓祛湿,甘草调和。它抓住了脾虚的两个关键点:一是气不足(用人参、甘草),二是湿内生(用白术、茯苓)。四药合用,温而不燥,补而不峻,共同起到补气健脾的功效。若痰湿较重(舌苔厚腻),常加半夏、陈皮,即为六君子汤。若兼有畏寒怕冷、腹中冷痛等寒象,可加干姜、肉桂等温中散寒之药。

医案
患者:王女士,35岁,办公室职员。
主诉:近半年感觉身体沉重,容易疲劳,食欲差,饭后腹胀明显,大便长期不成形,日行1-2次。面色萎黄,舌淡胖,边有齿痕,苔白腻,脉细弱。
诊断:脾虚湿盛。
治方:参苓白术散加减。服用7剂后,腹胀减轻,大便开始成形。
艾灸:建议其自行艾灸足三里、中脘穴,每周3次。
饮食建议:忌食生冷、油腻、甜点。多吃山药、小米、红枣等。
反馈:两周后复诊,患者精神好转,食欲增强,大便基本正常。嘱其继续注意饮食,并坚持艾灸以巩固疗效。
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