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Physicians
- Clinics
- TCM
- Western GP
-
Fees
-
Deals & Privileges
- About & Resources
- Contact Us
你的膝关节是否出现过以下这些情况?莫名的肿痛,特别是运动过后,摸起来感觉里面软软的,走起路来又酸又疼,更别提上下楼梯了,只能在家躺着,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!新加坡贡方堂TCM丘保润医师指出,这很可能是膝关节积液,俗称“膝盖积水”,是现代骨科和中医伤科的常见病症。中医将其归为 “鹤膝风”、“痹证” 或 “水鹤膝” 的范畴。

膝关节积液的原因何在?
一、 脏腑功能失调,正气不足
脾肾阳虚为核心: 脾虚则运化水湿能力减弱,肾虚则主水功能失常,导致水湿内停,泛溢关节。
肝肾亏虚为基础: 肝主筋、肾主骨,肝肾亏虚则膝关节失于濡养,变得脆弱,易受外邪侵袭。
二、外邪与病理产物阻塞经络
外邪侵袭: 湿、寒、热等外邪侵入膝关节,阻滞气血,导致水湿停滞。其中,寒邪致冷痛,热邪致红肿热痛。
病理产物:
气滞血瘀: 多因扭伤、劳损所致,“气滞则水停”,气血不通则水湿积聚。
痰浊凝聚: 病程日久,水湿凝结成痰,导致关节肿胀僵硬,反复发作。

中医如何治疗?
急性期以利水消肿、活血止痛为主;缓解期则以健脾补肾、强筋壮骨为核心。
中药外敷:
急性期(红热): 用金黄散、新癀片等以醋或蜂蜜调敷,清热消肿。
慢性期(不红不热): 用活血止痛散、温经通络膏外敷,或用葱熨、盐熨等温热疗法。
针灸治疗:
取穴:鹤顶、膝眼、阳陵泉、阴陵泉、足三里、三阴交、丰隆等。通过刺激穴位,疏通经络,调节水液代谢。
刺络拔罐/放血:
在肿胀明显处用梅花针叩刺或三棱针点刺后拔罐,可拔出少量瘀血和组织液,迅速减轻局部张力,消肿效果立竿见影。
推拿按摩:
在积液周围运用轻柔手法,如点按、揉捏,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。注意: 积液过多时,切忌在肿胀中心暴力按压。
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外治法,今天丘医师给大家带来一款经典方,针对膝关节积液也是有着十分显著的疗效!
方剂名称: 五苓散(源于《伤寒论》)
组成: 猪苓、泽泻、白术、茯苓、桂枝。
方义分析:
泽泻为君药,直达肾与膀胱,利水渗湿。
茯苓、猪苓为臣药,甘淡渗湿,增强利水之力。
白术为佐药,健脾燥湿,从源头杜绝水湿生成。
桂枝为使药,一能温阳化气以助利水,二能解表散邪。
应用: 此方是治疗水湿内停的“总司”。对于膝关节积液属水湿停滞者,可作为基础方,常加入牛膝引药下行,薏苡仁、防己增强利湿消肿之效。

日常养护要点
注重保暖: 膝关节切忌受风、受寒。可常戴护膝,尤其夏季避免空调直吹。
饮食调理:
宜食: 薏苡仁、赤小豆、冬瓜、白扁豆等健脾利湿的食物;山药、牛肉、核桃等补益肝肾的食物。
忌口: 减少生冷、油腻、甜食的摄入,以免助湿生痰。少饮啤酒、海鲜(尤其带壳类),以防诱发或加重病情。
控制体重: 减轻体重能极大降低膝关节的负荷,是预防复发的关键。
避免损伤: 避免爬山、爬楼、深蹲等对膝关节磨损大的运动,选择游泳、平地散步为宜。
医案
患者:李女士,52岁
主诉:右膝关节反复肿胀疼痛半年,加重一周。患者体型偏胖,诉膝关节酸胀沉重,畏寒,上下楼梯困难。
查体:右膝肿胀,浮髌试验阳性,皮色不红,皮温不高。舌淡胖,边有齿痕,苔白腻,脉沉滑。
诊断:鹤膝风(寒湿凝滞,脾肾阳虚证)
治法:温阳健脾,利水消肿,散寒通络。
方药:济生肾气丸合防己黄芪汤加减
外治:艾灸足三里、阴陵泉,每日一次;中药药包(含艾叶、红花、威灵仙等)热敷膝部。
反馈:7日后,膝关节肿胀明显消退,沉重感减轻,疼痛好转。原方去附子,加杜仲15g、桑寄生15g以强筋骨,续服14剂。嘱其注意保暖,并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。一月后随访,积液基本吸收,活动改善。
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