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Physicians
- Clinics
- TCM
- Western GP
-
Fees
-
Deals & Privileges
- About & Resources
- Contact Us
现如今,血糖的高低一直是困扰着许多人的大问题,特别是高血糖的人数尤其众多,很多人以为是摄入的糖分过多才会导致血糖过高,其实并不然。高血糖(糖尿病)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。新加坡贡方堂TCM丘保润医师指出,中医理论体系中,虽然没有“糖尿病”这个病名,但对它的认识早已十分深刻,将其归入“消渴”、“脾瘅”等范畴。

高血糖的症状与危害有哪些?
典型症状(“三多一少”):
多饮:口干舌燥,饮水量大增。
多食:容易饥饿,食量增加,但身体反而消瘦。
多尿:小便频多,尤其是夜尿频繁。
体重减少:虽然吃得多,但身体日渐消瘦,乏力。
其他常见症状:
皮肤干燥、瘙痒
视物模糊
肢体麻木、刺痛
伤口难以愈合
女性外阴瘙痒,男性性欲减退
危害(并发症):
长期高血糖状态如同将全身器官“泡在糖水里”,会导致血管和神经受损,引发严重并发症,中医称之为“变证”。
微血管病变:糖尿病视网膜病变(视物模糊、失明)、糖尿病肾病(水肿、肾衰竭)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(手足麻木、刺痛、感觉异常)。
大血管病变:冠心病、中风、下肢动脉闭塞(严重时可导致足部坏疽,即“糖尿病足”)。
其他:皮肤感染、泌尿系统感染等。

中医如何调理血糖高?
中医治疗高血糖绝非“一方通用”,而是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,量身定制治疗方案的。
阴虚燥热型(常见于早期)
表现:典型“三多一少”,口干咽燥,喜冷饮,心烦失眠,舌红苔黄。
治法:清热润燥,养阴生津。
经典方:白虎加人参汤、消渴方加减。
气阴两虚型(常见于中期)
表现:“三多”症状不明显,但乏力、气短、自汗(白天不活动也出汗)、口干、舌淡红苔少。
治法:益气养阴。
经典方: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。
阴阳两虚型(常见于后期或并发症期)
表现:小便频数,浑浊如膏,腰膝酸软,畏寒肢冷,面色黧黑,阳痿早泄,舌淡苔白。
治法:温阳滋肾固摄。
经典方:金匮肾气丸加减。
日常饮食与养护
主食选择:用糙米、燕麦、荞麦、藜麦等全谷物替代部分精米白面。
多吃蔬菜:尤其是苦瓜、黄瓜、芹菜、菠菜、黑木耳、银耳等具有清热、养阴、润燥作用的蔬菜。
适量蛋白:选择鱼肉、去皮禽肉、豆制品(如豆腐、豆浆)。
慎食水果:水果多含糖,应在血糖稳定后,在两餐之间少量食用,优先选择低GI水果如草莓、蓝莓、樱桃、柚子。
忌口食物:严格限制或避免糖果、蛋糕、含糖饮料、油炸食品、肥肉等肥甘厚味之品。
规律运动:推荐太极拳、八段锦、散步、慢跑等和缓的有氧运动,有助于疏通经络,调和气血。每周坚持至少150分钟。
规律作息:避免熬夜,保证充足睡眠。熬夜会耗伤阴液,加重阴虚火旺。
穴位按摩:足三里(健脾益气)、三阴交(调补肝脾肾)、胰俞(位于背部,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,为经外奇穴,有助调节血糖)。每日按压这些穴位,以感到酸胀为度。

医案
患者:李先生,55岁。
主诉:确诊2型糖尿病1年,口服西药效果不佳,空腹血糖仍在9.0mmol/L左右。
症见:口渴喜饮,乏力明显,饭后腹胀,小便微黄,舌淡红,边有齿痕,苔薄白少津,脉细弱。
辨证:气阴两虚,兼有脾虚。
治法:益气养阴,健脾和胃。
方药: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。
反馈:服药14剂后,患者口渴、乏力大为改善,复查空腹血糖降至7.2mmol/L。原方稍作调整,继续调理两个月,配合饮食运动,血糖稳定在理想范围,精神体力明显好转。
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辨证加减服用,切忌私下盲目用药。